《中國藥典》是藥品標準體系的核心,關系到公眾健康和用藥安全。自1953年我國頒布版《中國藥典》以來,根據醫藥行業的發展及相關政策法規的要求,已進行多次更新,2020年版《中國藥典》是迄今頒布的第十一版藥典。
2020年7月,藥品監督管理局、衛生健康委員會聯合發布公告,正式頒布2020年版《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》(以下簡稱《中國藥典》),并于2020年12月31日起正式實施。
那么新實施的2020版《中國藥典》有哪些變化,本期我們就新版藥典的內容變化進行盤點梳理,以饗讀者(本文為不*統計,僅供參考)。
生命科學領域添利器 正式收錄SPR技術
SPR(表面等離子體共振)技術是一種基于光學信號的分子互作技術,可實現分子互作過程中的實時檢測,是一種無標記的分子互作技術。
目前廣泛應用于藥物開發等諸多領域,如生物分子間的親和力和動力學測定、結合特異性分析、表位分析和作圖、活性濃度檢測等,SPR已成為生命科學研究領域*的研究工具。2020版《中國藥典》正式收錄SPR技術,對儀器市場而言,SPR技術的需求也將進一步提高。
加強藥品安全性檢測33種禁用農殘受到檢測限制
新版《中國藥典》新增藥材與飲片(植物類)33種禁用農藥的定量限和檢出限規定,明確要求禁用農藥不得檢出,或者需低于定量限。如加強對中藥材(飲片)真菌毒素的控制,在控制黃曲-霉毒素基礎上,增訂了對人體危害較大的展青霉素、赭曲霉毒素A、玉米赤霉烯酮、嘔吐毒素等毒素控制,以及加強中藥內源性毒性成分藥材的質量控制,不再收載含馬兜鈴酸類品種馬兜鈴、天仙藤標準,制定“九味羌活”丸中馬兜鈴酸I的*。
此舉意味著一是中藥農殘控制樣品量將隨之增大,數據轉錄過程將更反復,涉及的儀器將更多;二是對于涉及中藥材及飲片的制藥企業而言,禁用農藥殘留的檢測將成為重點方向。
規范藥品雜質控制 增訂150個品種有關物質檢查項目及限度
2020版《中國藥典》增訂150個品種有關物質檢查項目及限度,明確90多種雜質結構及相關信息;對可能引入基因毒性雜質部分產品,如磺酸鹽類和沙坦類藥物,在生產要求項目方面增訂工藝的評估要求。
此外,重點加強高風險制劑涉及安全性控制項目的要求,如注射劑及眼用制劑中抑菌劑、抗氧劑,注射劑中非水溶劑,靜脈輸液及滴眼液的滲透壓控制等。修訂并規范了相關品種無菌和微生物限度要求。
此舉對進一步加強、規范藥品雜質控制,尤其是化學藥的雜質控制起到了積極的作用。
提高藥品有效性控制 新建高效液相色譜法等中藥材(飲片)鑒別方法
2020版《中國藥典》在中藥材(飲片)鑒別方法方面新建立了顯微檢查法、薄層色譜法、高效液相色譜法、聚合酶鏈式反應(PCR)法以及核酸序列檢測法等,提高了方法的專屬性。
基于研究建立了與臨床療效相關的成分含量控制,如丹參中的丹酚酸B和葛根中的葛根素的含量測定方法;以質量為標的,制定成分*,加強質量可控性,如針對青翹和老翹的相同指標分別制定不同限度標準;建立專屬性高的指標成分控制項目,體現中藥炮制“生熟異治”傳統特色,如熟地黃飲片增加地黃苷D的含量測定指標。
一級保護動物穿山甲從用藥目錄中除名
穿山甲是地球上蕞古老的物種之一,至今已繁衍近5000萬年,是螞蟻和白蟻的天敵,被稱為“森林衛士”,據統計,一只成年穿山甲一年可保護約 250 畝森林免受白蟻的侵害。近幾年來,因其備受爭議的藥用價值和食用價值,遭到大量撲殺,2014年穿山甲被《世界自然保護聯盟》(IUCN)列為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,我國于2020年6月將穿山甲從二級保護動物升級為一級保護動物。
此次2020版《中國藥典》將穿山甲從用藥名錄種除名,是對野生動物保護政策的響應,也是從醫療、科學研究的角度做出的嚴謹決策。
2020版藥典的頒布實施標志著我國藥品標準體系日趨完善,藥品標準水平進一步提升,藥品安全性要求持續加強,導向性作用顯著,在保障公眾用藥安全上具有重要意義,同時也將對我國藥品研發、生產、檢驗、流通以及監督管理等產生重大影響。